2020年,高青县被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等部门纳入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我们此前就开始布局智慧农业,以数字赋能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在高青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苗光勇看来,当地已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15件,要打造市场“爆款”,重点就是实施数字化变革。当前,该县正推动农产品全链条、全周期数字化改造,推行“合作社+农户+数字技术”模式,发展数字田园、数字果园、数字牧场,推动农产品优质优产。

在越来越多的乡村,传感器正成为农业发展的新支点。江西新余市高新区城东办事处的扶贫蘑菇温室大棚里,传感器种类更多。工作人员李刚告诉记者,温室大棚里安装有温湿度智能传感器与二氧化碳浓度监测及增氧换气设备,用来监测蘑菇生长的温度、湿度、空气、光线等主要指标,实现一人管多棚的目标;还可以通过人工控制卷膜器、洒水器对大棚实施通风、光线等调节,让大棚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
基地在云南,“大脑”在北京。在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实时展示着云南示范基地实况,还可实施远程访问和作业。该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介绍,该系统可实时获取基地信息,通过视频接入,让专家在千里之外即可查看作物长势,分析园区数据,为管理者提供管控方案。2020年,赵春江院士团队与电商平台拼多多合作,在云南等地建设了一批智慧农业技术应用示范基地,围绕三七、柑橘、核桃等高原特色产业发展智慧农业技术。
智慧农业的第一步是要把农业相关信息变成在线化、可加工的数据信息,这是传统农业要补上的一课。农业的生产对象是动植物,以传感器为核心的物联网、互联网支撑成为关键。2017年起,国家启动实施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项目,重点开展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养殖、水产养殖4类数字农业建设项目。如今,这些项目初步实现了智能监测、智能控制。
记者采访发现,在农业整体比较效益低的情况下,智慧农业发展面临资金难题。一套物联网设备,因其核心传感器不同,价格从1万元到十几万元不等。目前,试点地区大多采用政府补贴、企业投资的办法,各企业投入产出比有所不同。只有少数企业与种养大户能在短期收回成本,大多需要3年以上才能回本。面向需求、简便实用是解决难题的关键。有关专家在走访农户时一再叮嘱,“实用为王,设备不要太复杂,不是越高端就越好”。
来源:经济日报
图片来源:网络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大连土地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