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这是乡村振兴的前提。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虽然实现了脱贫,但发展基础总体上还比较脆弱。要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继续扶上马送一程,狠抓责任、政策和工作落实,确保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对于有返贫致贫风险和突发严重困难的农户等重点群体,关键是做好监测帮扶,守住防止返贫的第一道关口。在监测对象上要动态精准,将符合条件的对象及时纳入监测,确保应纳尽纳。在帮扶介入上要抓早抓小,对发现的住房、义务教育、就业、因灾因病因疫突发严重困难等苗头问题,及时落实帮扶措施,将风险解决在萌芽状态。在操作程序上要便捷高效,简化工作流程,缩短认定时间。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等重点地区,要给予倾斜支持,让脱贫基础更加牢固、更可持续。集中力量在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施一批补短板促发展项目,持续加大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产业就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区融入等后续扶持力度,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改变脱贫地区落后面貌,根本出路还是在发展,要更多依靠发展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抓住产业发展这个关键,精准选好主导产业,发挥好驻村干部重要作用,加快全产业链开发,促进脱贫产业提档升级、提质增效。就业是脱贫人口增收的大头,要通过加强东西部劳务协作、提升帮扶车间、优化公益岗位等多种方式,促进脱贫劳动力就业,确保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保持稳定。
扎实有序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乡村在食物供给、生态涵养、文化传承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特色资源和不可替代的功能价值。应充分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乡村产业,大力发展县域范围内比较优势明显、带动农业农村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富民产业。同时,科学布局生产、加工、销售、消费等环节,推动形成县城、乡镇、中心村分工合理的产业空间结构,打造城乡联动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带动农民就地就业增收致富。
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以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重点,持续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农村道路、供水、用电、网络、住房安全等重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基本功能,解决突出问题,逐步使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立足村庄基础搞建设,严格规范村庄撤并,注重保护传统村落,不盲目拆旧村、建新村。建立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的实施机制,充分调动农民参与乡村建设和管护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职责,发挥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作用,推行网格化管理、数字化赋能、精细化服务。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把“四议两公开”制度落到实处,加大“积分制”“清单制”等好经验好做法推广应用力度。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式方法,增加精神文化产品供给,加大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等突出问题治理力度,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来源:学习强国
图片来源:网络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大连土地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