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来,党的土地政策紧紧围绕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经过多轮改革,逐步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地管理政策制度体系,在土地公有制和以用途管制为核心的基础上,完善土地产权管理及土地资源配置机制,优化土地使用结构,不断解放和发展土地要素生产力,形成了一套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密切结合的土地制度和政策体系,有效地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生改善。

党的土地政策沿革经历了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调动广大人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保障人民生存发展的基本权利并在广大人民拥护下取得民主革命全国胜利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国共产党抓住了土地所有制这一主要矛盾,制定了由封建土地所有制转为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土地政策,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存权,因此赢得了最广大人民的支持,使中国共产党拥有了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胜利的革命能力和社会基础。新中国的成立宣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也意味着这一时期土地政策的成功。
党的土地政策沿革经历了逐步确立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形成国家所有土地和农民集体所有土地两种基本的土地所有制形式,从而助力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国共产党通过制度设计将土地所有权牢牢掌握在国家和集体手中,从生产资料公有制上巩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也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蓄了强大的执政能力,夯实了坚强的制度保障,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经验。
党的土地政策沿革经历了土地管理政策制度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过分离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推动城乡土地经营权的有序流动,从而有效释放土地要素生产力,助力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经济腾飞的阶段。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党创造性地通过分离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制度设计,推动城乡土地经营权的赋权与流动,有效释放了土地要素的生产力,逐步确立和完善了以用途管制为核心的土地管理制度和以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土地资源配置体系,进一步提升了土地资源推动经济发展、创造社会财富的动能与效能。
党的土地政策奋进在全面深化改革、走新发展道路的全新历史阶段。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强化土地政策制度体系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以明确的底线思维和清晰的治理定位,保障人民基于土地的居住权和发展权;以更深入的扩权赋能、更集约节约的用途管制,推动土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以更科学、更精细、更综合的土地治理,强化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贡献。在不断推进土地政策改革、不断完善土地治理的布局中,让土地资源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党的百年土地政策在不同阶段各有主题、各有侧重,但坚持的主线始终如一,那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百年来,党的土地政策的制定、调整和完善都是以维护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都是在倾听民意并获得人民的支持下落地生根,都是通过解放和发展土地生产力来支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对形成、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至关重要的历史作用和时代意义,其各阶段的演进具有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内在统一性。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图片来源:网络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大连土地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