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先进的飞机发动机是世界级难题,而维修发动机同样是极为高端的技术。“我们的技术队伍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万毅指着庞大的车间,告诉我,这里的500多名工程师,基本上是中国人,这里的博士、高工多得很,高级技工占了近一半。“我们的技术能力一点不差,外国发动机制造者和飞机制造者都对我们十分放心,甚至在有些方面以我们现在的标准来制订国际维修标准。”

“现在我们是一年30亿元的产值,到2025年我们的目标是50亿元。”万毅的话,更让我明白了双流为什么要搞航空经济和建设航空经济之都的缘由了。原来,它是新发展理念引领的双流发展现象,实际上在他们面前就是一座座金山银山!
彭德富,双流的一位普通居民,今年68岁,现住东升街道长兴社区。他的老宅基就在现在的双流机场,老地名叫双石桥。老彭说他这几十年经历了4次搬家。
“头一回听说我们家那里要建飞机场,我就连做梦也在想着:这回机场一修,我一家的生活也要跟着飞起来喽!”彭德富说。
“1958年,我们家第一次搬到机场外面,从过去住的草房子换成了瓦房,我觉得日子就像从土里飞到了天上。第二次搬家是1990年,这回是机场扩建,我们家从3间房,变成了5间房,我就觉得像坐上了飞机那么舒坦。”他说。
来源:学习强国
图片来源:网络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大连土地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