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部分地区黑土地遭到破坏,黑土地保护‘上热下冷’,土地效益低,种地不赚钱,农民主动参与黑土地保护利用的动力不足。”今年全国两会上,一位来自黑土地的人大代表的话,引发了我们的深思。

黑土地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宝藏,是全世界公认最肥沃的土壤。由于表面覆盖着黑色腐殖质,有机质含量高,土质疏松,十分适宜耕作,黑土地是中国饭碗最坚实的基础。
然而,由于无度开垦和疏于养护,曾经肥得流油的黑土却面临着土层“变薄”、肥力“变瘦”、土壤“变硬”等问题。《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2017—2030年)》显示,近60年来,东北黑土地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下降1/3,部分地区下降1/2。
为拯救黑土地,近年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21年,自然资源部启动黑土地地表基质调查试点,开展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综合调查,以期掌握试点区黑土地地表基质基本类型、形态规模、空间结构和地质景观等本底特征,为科学保护和利用黑土地打下基础。2021年12月,黑土地保护法(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根据草案,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四省(区)相关区域范围内拥有黑色或者暗黑色腐殖质表土层且性状好、肥力高的优质耕地,将被纳入法律保护范围。
然而,黑土地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投入大、难度大、见效慢。中国约2/3的耕地靠农户家庭耕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不断推进,新一代农民有了更多的就业选择,种地意愿不强,对土地的情感也在变淡。
而从基层政府来看,县、乡(镇)等基层政府监管效力不够,导致近年来破坏黑土地等案件频发。近日,中央第一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在督察反馈中指出,2018年以来黑龙江省发生占用黑土耕地违法案件1670件,破坏黑土耕地47582亩。
保护黑土地,不能再“上热下冷”了。最严格的黑土地保护措施要靠基层政府来落到实处。首先,要通过法律和行政手段,畅通黑土地保护的上下机制。乡(镇)等基层政府应当强化保护利用责任机制和质量评价机制,建立违法行为发现机制,对黑土地保护利用情况进行日常监督管理;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作为保护黑土地的牵头部门,应当强化基层执法力量,形成与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相适应的严格执法监管体系,用法治的力量守卫黑土地。
其次,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也尤为关键。多年来,我国对黑土地投入了不少资金,要将这些资金整合统筹好。在坚持中央财政纵向补偿基础上,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立产销区横向利益补偿机制,以粮食调出量和调入量为基准核算补偿标准,完善粮食生产利益补偿机制。同时,建立奖惩机制,通过实施项目、保护试点和发放补贴资金等扶持政策,不让黑土地所有权人、承包权人、经营权人和有关管理单位“吃亏”,让农民积极参与到黑土地的保护中来。
“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的指示言犹在耳。保护黑土地是个系统工程,人人有责,在这场持久战里,政府和公众、法律和科技的力量,一个都不能少。麦粒虽小,可兴国安邦。土地是粮食之母,土地好了,粮食才能好。粮食好了,我们才能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来源:学习强国
图片来源:网络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大连土地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