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仁丰村的地与地之间,落差最高的地方有十几米,现在都是一马平川,变成了良田。”望着碧绿的田野,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木塘垸镇仁丰村党总支书记潘仁广说。
这得益于“旱改水”工程。木塘垸镇位于沅水中下游,三面环水。过去,村民种的不是水稻,这里多作旱地使用。“种棉花、种果树、种蔬菜,五花八门,有些地块甚至常年抛荒。”潘仁广解释,主要原因是这一带的土地多为低矮丘岗,旱不能灌、涝不能排,又是沙质土壤,锁水能力较弱。
为了守牢耕地红线,近年来,桃源县自然资源局通过实地勘测,决定在木塘垸镇实施“旱改水”工程。几代人种的旱地要改成水田,潘仁广起初心里有顾虑。第一批选址时,潘仁广和村民们没同意。
在隔壁几个村,“旱改水”工程开始实施。新建机耕路,方便机械作业;新建沟渠,提升排灌能力;调运土方,改善耕作层……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改造后的水田成了高标准农田,经过两年的种植,水稻产量逐年攀升。潘仁广心动了。
2019年,仁丰村赶上了第三批“旱改水”项目的快车。经测算,仁丰村5300亩耕地,有近4000亩旱地具备改为水田的条件。当年,仁丰村就一口气改造了2000多亩,第二年又接着改造了1000多亩。
如何确保良田种粮?潘仁广介绍:“我们建立机制,村民跟村级合作社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合作社再将水田流转给种粮大户,统一种植水稻。村支两委和14个村民党小组负责对水田实行巡查监管,坚决遏制基本农田‘非粮化’。”
目前,常德市已建起482万亩高标准农田。全市土地流转率达到60.88%,耕地利用有了更坚实的主体。同时,常德市还建立了防止耕地“非粮化”长效监管机制,出台18条硬措施,严守耕地红线,为规模种粮、发展现代农业拓展空间。今年,在系列防止耕地“非粮化”“非农化”措施的支持下,常德的粮食计划播种面积达882.9万亩,继续位居湖南省第一位,牢牢稳住了基本盘。
来源:学习强国
图片来源:网络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大连土地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