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自然、敬畏土地是书香自然的应有之义。仔细阅读书中的文字,不仅能品出书香,仿佛还能闻到泥土的芬芳。
午后,我呷一口清茶,轻轻翻动书页,品读《家族、土地与祖先:近世中国四百年社会经济的常与变》一书,思绪随之回到了那个依山傍水的小山村。掩卷沉思,久久难以平复。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文明的兴衰,有时或与土地有关。有因一城一池而引发的战争,也有“水土养命”“坤生万物”“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等沉淀在我们的基因中的文化根脉。
地者,政之本也。土地承载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光荣梦想。我们的祖先因世代以地谋生,而亲近土地、崇拜土地、敬重土地,对土地资源尤为珍视。他们认为土地是神圣的,对土地的崇拜与感怀、依恋与热爱,横亘古今、流传千载。《家族、土地与祖先》一书记载,民间对土地神的信仰早在公元一世纪就比较常见,土地庙也随处可见。时至今日,我国有些地区还将每年二月二“龙抬头”作为土地神的节日进行祭祀。古人讲究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奉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强调人只是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书中还反映了“中国农民每年都要辛苦地进行堆肥和施肥工作”,从而提升农田肥沃程度,可见从古至今秉承的都是“用地养地、循环利用、顺应自然”的理念。
书中,中国农民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形象跃然纸上。历史上伴随着向西部、西南、西北、东北等大规模的人口迁徙,相继出现人口社会地理格局的变化、部分家族解体等问题,但我们的祖先通过刀耕火种式垦荒、山坡上开荒、沼泽排水、建造圩田等方式,解决了填饱肚子的问题。为了生存,中国农民甚至创造了世界农耕文明史上的奇迹——梯田。例如云南的元阳梯田,可谓哈尼族人一千三百多年来“雕刻”出的山水田园风景画卷,直观展示了先祖们顽强抗争、繁衍生息的历史文化传承。
“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如今,家乡的风土人情、乡情乡景或许变了模样,但乡村振兴战略已经为悠悠乡土情赋予了更多新时代内涵,我们应满怀壮志,对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等重大课题进行更加深入思考和展望,凝心聚力绘就美丽乡村新图景。
来源:学习强国
图片来源:网络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大连土地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