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山西第三届康养产业大会上,来自山西省晋城市、河北省秦皇岛市、山东省青岛市等11个省(自治区)的18个地市联合成立“文旅康养城市联盟”,意在搭建资源共享、合作交流、品牌创建的平台,共谋文旅康养产业发展。
与此同时,在晋城市王莽岭景区,太行云顶公司、晋城合为集团、山西建工等施工单位正在进行着道路改善、植被恢复、民宿建设的大会战。
另一边,返回家乡创业的李鹏鹏绘声绘色地向游客讲述着大阳古镇的历史和这座古镇因为文旅康养产业而焕发出的蓬勃生机。
循着文旅康养的方向,政府、市场主体和返乡创业者产生了交集。2020年,山西提出把文旅康养产业作为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能源和文旅资源突出的晋城市责有攸归,率先提出打造文旅康养样板城市,探路文旅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
汇集资源 打造品牌
太行山脉行至晋城市,留下了山水相依的秀丽风光和四季适宜的温度。居住于此的人们塑造了号称“古建筑博物馆”的村落、古堡、民居,种出了多达750余种的中药材。
单说自然、人文、农业,晋城的旅游资源不可谓不丰富。放在一起,点多面广,如散落在山间的明珠各自发光,产业多元却价值单一。如何将这些资源汇聚起来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价值的最大化变现?
重新定义文旅资源,突出康养功能,山西提出,优化康养产业布局,丰富避暑康养、温泉康养、森林康养、乡村康养、运动康养、中医药康养等业态,做强康养小镇、社区康养综合体、康养村落等载体,推动康养与文旅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打响“康养山西、夏养山西”品牌,加快将康养产业培育成千亿级产业。
产业融合给出优解,文旅康养给出方向。闻令而动,晋城市布局实施投资超千亿元的城市建设三年行动,推出财政资金扶持、奖补政策配套,以建设全国重要康养目的地为目标,打造环境优美、山水交融的现代化城市,引领全市文旅康养产业快速发展。
太行云顶等一批企业引资注入,打造白马寺山高端康养示范区、“百村百院”、百里沁河生态经济带、太行一号文旅康养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示范带等重点项目,加快大健康、大文旅、大康养深度融合。
强化资源要素支撑。晋城市创建有机旱作农业示范片,改造设施蔬菜1277亩,新发展桑园1010亩,完成果业提质增效1.033万亩,认证绿色、有机、无公害企业64家、产品122个,打造功能农产品品牌。
至此,晋城市产业融合、突出功能的文旅康养产业方向明确,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路径清晰,昔日的文旅资源在新产业引领下纲举目张,重塑而生。
整合要素 一体推进
无论是转型发展还是经济高质量推进,一个支撑点是产业要素的完善和整合。对于文旅资源丰富的晋城来说,资源要素的优化可谓破题之举。
资源优化,规划先行。晋城市把全市域作为功能完整的文旅康养目的地来谋划,构建“一核、两环、两带、十片”发展格局。“一核引领”,把中心城市建成全国知名的文旅康养城市,引领全市文旅康养产业快速发展;“两环串联”就是持续建设396平方公里环城生态圈,拓展中心城市文旅康养功能,发挥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带动作用,推动沿线文旅康养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两带牵引”是深度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打造沁河、丹河文旅康养示范带;“十片协同”是重点建设10个高等级、复合型、特色化文旅康养融合发展片区。
与规划布局同步,晋城市将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列入重大改革及先行先试项目清单,制定了包括资金、土地、产业发展等27条扶持政策,对农林文旅康企业实行“零门槛”办税,推行“最多跑一次”清单和“全程网上办”清单。
如今,晋城市文旅康养的产业版图铺就形成。
白马寺山高端康养示范区集住宿餐饮、会议会展、休闲娱乐、运动健身、医养结合、旅游度假于一体,成为市民的新选择。
“百村百院”工程下,首批35个康养特色村和30处康养院落成,大阳、浙水、丈河等特色村利用原有古建,开发当地人文、历史、生态、民俗及日常生产活动,形成民宿集中群,成为“网红”打卡地。
全线通行的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如一张网串联起太行山间的景区景点、村落古堡,不仅促进了沿线村庄人居环境的改善,更打通了全域旅游线路,达到城景通、景景通。
伴随着资源的活力焕发,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得以保护与修复,明清古堡、历史文化得到保护传承,乡村的路、景、村、业一体推进。在此基础上,晋城市连续3年举办康养产业发展大会,引资引智的同时,打响文旅康养品牌。
“接二连三”兴业富民
“在改造民宿的过程中,我们对现有设施进行了提升改造,包括户外运动、养生保健、功能食品等特色开发。”李鹏鹏说。返乡创业的他因能力出众,当上了大阳古镇景区办公室主任。
在大阳古镇景区内,70岁的村民秦忠义老有所为,向游客表演打铁花、修缸等老手艺。
文旅康养产业的兴起,撬动着许多新业态崛起,方兴未艾,汇聚出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一批涉及药食同源产品研发、康养小镇建设、医疗健康护理的企业和项目落户晋城。山西泽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规模标准化种植连翘,建成中药材百草园、药材烘干厂、晾晒场、加工厂、制茶厂,全产业链辐射带动了泽州县川底乡10个行政村近2000户农户就业增收,让一片片连翘叶蝶变为远方游客喜爱的连翘茶。
昔日的白马寺山从煤矸石山变为生态康养之地,两河沿线的268个重点村实施改污、改厕、改水,旅游公路环线243个村的人居环境整治达到三星级以上标准。
村民也在新产业中分享红利,总长581公里太行一号旅游公路贯通了6县区、36个乡镇,连接全市90%的脱贫地区、连通全市90%的景区景点、覆盖全市90%的特色农产品产区,带动农产品走出深山,带动沿线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让老百姓守在家门口鼓起“钱袋子”。
“村美了,游客跟着来了。去年,仅靠农家乐就收入了10万多元。”如今,越来越多像陵川县浙水村村民靳福田一样外出务工的村民选择返乡创业。
3年实践下来,晋城市以文旅康养产业统筹一二三产业升级,以城乡产业协同发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使乡村重现活力。
来源农民日报
图片来源:网络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大连土地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